首页 | 公示公告 | 政策法规 | 机构概况 | 河长制 | 防汛抗旱 | 行政执法 | 办事指南 | 放管服专栏 |
当前位置:首页
> 部门网站 > 县水务局 > 专题报道
站内检索:
金乡县水文化系列报道之一——万福河:万福之源

发布日期:2017-08-23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县水务局 字号:[ ]


自古以来金乡就是一个多水的地方。  

金乡是黄泛平原的下游区,地容地貌深受黄河冲积的影响,每年季节性的漫流泛滥,黄河从孟津(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东向直奔鲁西南一带,再加地势一直是西高东低,自然形成一些东西向的河流,万福河(古名菏水)就是其中留存下来的一条。  

公元前132年,黄河在瓠(hù)子口(河南濮阳)决堤,鲁西南地区被黄水淹没长达23年之久。直到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亲临指挥,才堵塞了瓠子口,并在塞口上建了一座宣防宫,百姓才免受水灾。汉武帝很高兴,就作了两首《瓠子之歌》,最后两句是“颓林竹兮楗石菑,宣防塞兮万福来”。  

后来,流经金乡的菏水改名万福河,万福河的名称沿用至今。  

由于我们的先民总是择淡水而生存,所以古老的万福河两岸,承载了很多早期的文明,在我国有代表性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等在这一区域都有考古发现。在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有缗国、甲父国、茅国、亢父国、昌邑国、山阳郡、高平郡等也都坐落于河的两岸。  

万福河在千百年间极大的促进了流域地区经济发展,称她为“万福之源”也不为过。   

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载:徐州的贡物“浮于淮、泗,通于菏”。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万福河成为连接淮河、济水、黄河的水上交通要道,又由于古代水上运输成本低、速度快,所以金乡也成为古代漕运的重要通道。亢父(今卜集镇东北)曾是汉代的三大纺织中心之一,就曾利用万福河的便利,使其丝织品畅销全国,还沿“丝绸之路”远销国外。春秋时期,曾任鲁国、卫国之相的端木赐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就是来往于万福河及其南岸的水路运输大道上,结果是家累千金。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亡吴国后,离越入齐,又从齐到达万福河上游的陶邑,坐地经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万福河对历朝历代帝王固疆扩土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作为“川神”受到的封禅和朝拜。  

约在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将万福河深挖疏浚,使之成为在金乡境内东西更加畅流的航道。第二年,吴国军队北上入淮河,由淮河进入泗水,在金乡东进入万福河,一直向西进入济水,到达济水岸边的黄池与晋定公会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池之会”。  

万福河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对军事也极其重要,在特殊情况下尤可运输大批军队。公元369年6月,万福河干旱期,水道不通,东晋大将桓温尚可率领五万大军利用下游讨伐北燕。公元417年,东晋太尉刘裕西征后秦,也由万福河西上。公元430年,南朝大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均由万福河北上。  

五代、北宋建都汴京(今开封),处四战之地,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以河渠为主,大梁(即开封)舟车所会,便于漕运。北宋浚河三道通京师漕运曰:汴河、惠民、广济(万福河)。宋朝初年吴越王钱镠进贡宝犀带。宋太祖赵匡胤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镠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钱镠大为愧服。  

早期的万福河(也曾叫过:五丈河、柳林河等)从定陶县东北一路东流,经巨野县谢集镇到金乡县羊山镇,再流经卜集镇汇入古泗水(那时候还没有微山湖)。现在羊山镇东还有一条小河,就是早期万福河即古菏水的遗存。公元1128年,南宋为阻挡金兵入侵,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泛滥鲁西南地区。大水退后,黄河改道南侵,早期的万福河也改道,形成了晚期万福河。  

清道光年间,万福河淤塞已久,泄水不畅,在羊山镇靛池王村东、西隋林(老彭河入口下)和刘堂(大沙河入口)北三处相继向北决口,水东行至旗杆庙分为二流,一向东北行,出金乡入济宁境,称北大溜,一向东行至刘油坊入鱼台境,称南大溜,两溜都于济宁东南部入南阳湖。开始溜道无堤,年年漫溢害田。清同治年间,金、济、鱼三地人民,不堪灾害之苦,相率提倡,厢修大溜,两岸筑堤,束水东流,从此遂成河三溜七比例泄水。  

建国后,1956-1958年,经山东省统一规划对万福河水系进行调整,使水系有了新变化。万福河自隋林坝(原菏泽境内,建国后拆除)往下走南大溜线挖河至湖,段长34.4公里称新万福河;金乡大沙河入口以下之万福河原河段称老万福河。并延长开挖大沙河下游1.1公里分洪道,分大沙河水70%入新万福河,30%水入老万福河。将北大溜于方庙堵闭,不再分泄万福河水,使之成为一条独流入湖河道。  

现在新老万福河,经过系统全面的疏浚,增挖新河道,设置排灌站,深挖河床,引湖水西上,旱季从河中提水,涝季往河里排水,使万福河成为真正造福一方百姓的万福之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537-8711507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浏览器IE6以上版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