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作动态 公示公告 党史研究 大事纪要 红色遗迹 党史人物 党史影像 红色旅游
首页
> 部门网站 > 县委党史研究室 > 红色遗迹
金乡县第一个边村党支部——中共金乡县肖云镇鲍楼村支部

发布日期:2015-11-06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县委党史研究室 字号:[ ]


193611月,共产党员翟子超、秦和珍在金乡县第一高小介绍李如沆、郭耕夫、周又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翟子超、秦和珍商定在第一高小建立党支部———中共金乡县第一高小支部。

鲍楼村马玉尧于193711月在金乡县第一高小读书期间经共产党员李如沆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回村任小学教员,秘密从事革命活动。

19371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在金乡县城南耿楼建立中共鲁西南工委,白子明任书记。工委主要在微山湖西济宁、金乡、单县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工委成立之初便来到位于三县交界处(金乡、单县和江苏丰县)的金乡县鲍楼村。这是一个有一千三百多口人的战略要村。白子明来到鲍楼后,马上与共产党员马玉尧接上联系并迅速开展工作,很快在村进步青年中发展了马玉勇、袁丕思、马开勤等三名共产党员。在白子明和县工委委员袁汝哲等帮助下,1938月在鲍楼村建立了金乡县第一个边村党支部,马玉尧任边村党支部书记。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边村党支部做了大量抗日救亡的工作。边村党支部陆续发展马洪训、马开发等名共产党员。组织起边村青年抗日救国团,动员了大批青壮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8月,侵华日军血洗金乡县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464位同胞失去了生命。苏鲁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二总队第十三大队来湖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进驻鲍楼。该部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群众拥护,年轻人踊跃参军,老百姓积极支援,党支部不断发展壮大,工作开展有声有色。鲍楼村成了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

193812月,八路军一一五师苏鲁豫支队挺进湖西,进一步打开了鲁西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1939月,正当湖西抗日局面蓬勃发展之际,不幸在党内发生了亲者痛、仇者快的湖西肃托事件。在事件中,湖西地区党政军干部被杀害者约300人,先后被捕受审查者达600人之多。金乡县是湖西肃托的重灾区。一批党的优秀干部被杀害,党组织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受到极大伤害。在这种严峻形势面前,193912月,中共苏鲁豫区委决定派秦和珍到金乡县恢复党的工作,建立中共金乡县委,秦和珍临危受命任县委书记。他很快就来到鲍楼村开展工作。194024日,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在紧靠鲍楼村北的王楼村宣告成立,正是依托这个边村党支部的基础。吕英被选为金乡县民主县政府第一任县长,周冠五为县大队大队长。自此,县委、县政府在金乡南部一带公开领导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运动中,鲍楼边村党支部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940月县委决定在鲍楼村举办全县第一次党员培训班,有30余名党员参加,为中共党组织在全县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党支部书记马玉尧的家在当时就是县委、县政府的联络站、情报站,是当时工作人员、负责同志的安身之处,吃、穿、住全都照顾得非常周到。而且许多抗日情报和其它重要信息、上级指示等都是在这里传递。边村党支部还经常给路过的同志送鞋袜、送干粮、送盘缠。不仅如此,还经县委书记、县长同意,做了大量策反工作。

鲍楼边村党支部不仅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和解放战争期间,特别是在全力以赴支援淮海战役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培养了一批忠诚的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个村先后有11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成为革命烈士。

袁丕思烈士,1894年生,1915年赴法勤工俭学,以华工身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大战结束回国获得一枚一战胜利纪念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国斗争。1938月在鲍楼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月参加八路军。同年月,在丰县侯围子对日作战中英勇顽强,壮烈牺牲,时年45岁。

马希文烈士,祖籍鲍楼,1925年在济南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金乡县第一个中共党员。1926年考入中央军事学校———黄埔分校。192712月,马希文和他所在的军官教导团在叶剑英率领下举行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马希文在战斗中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1岁。

李文起烈士,1923年生,其兄李守训于194212月在大棠树反扫荡中与日军作战,英勇牺牲。他在其兄影响下,1944年在鲍楼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月在锄奸工作中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刑场上,他威武不屈,痛斥敌人,高呼共产党万岁,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年仅24岁。

马玉勇,1938月在鲍楼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离休,1999年被授予共和国创立者勋章。2005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前夕,鲍楼村党支部发动全村党员和群众自发捐赠,在村西建立起鲍楼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亭。全村党员、群众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怀念他们,纪念他们,不仅是为了让先烈的英灵得到安息,更是为了鞭策后人学习他们的崇高品质,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家园而努力拼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建议使用分辨率1024×768  浏览器IE6以上版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